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191116_草嶺古道 芒花海

圖像裡可能有山、天空、植物、樹、草、戶外和大自然
簡文瑕68哲學
【草嶺古道】是淡蘭古道北路一部分,介於新北市貢寮區遠望坑到宜蘭縣頭城鎮大里之間的路徑,因新北市及宜蘭縣兩縣分界山為「草嶺」,故稱為「草嶺古道」。古道本身已經是一條彌足珍貴的古蹟。然而,其沿途的二個陳碣 「雄鎮蠻煙摩碣」與「虎字碑」更可說是珍貴的歷史遺跡。兩者同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今天剛好遇到「芒花季」,福隆遊客中心提供接駁車的服務。除了花海還有更壯觀的「人海」,在美國,我自己爬山都是很刻苦的,因為是一個人,所以都是睡車上、登山口,但今天我們不想跟大家擠接駁車,於是,包了二部車往登山口遠望坑出發。古道起點遠望坑入口處是親水公園。從入口處一路上行約十來分鐘,來到跌死馬橋。 
圖像裡可能有5 個人、微笑的人、大家站著、樹和戶外
有趣的跌死馬橋
 朋友問我:「古道是如何來的?」,我侃侃而談,說起故事:「淡蘭古道」是過去台北、宜蘭之間陸路交通的主要孔道,先民從台北出發, 大抵沿著基隆河,自暖暖、 四腳亭、瑞芳、侯硐,越過三貂嶺,再經雙溪,越過草嶺等地而進入蘭陽平原。
【淡蘭古道北路】(官道)也稱「楊廷理古道」。探尋古道的樂趣就在從被時間洪流淹沒、摧毀的廢墟中找出歷史的足跡,想像那曾經發生過的故事,重新賦予它應有的存在,歷史是「活的」。
楊廷理(1747-1813),字清和,號雙梧,廣西柳州馬平縣人。1785(乾隆50)- 1813 (嘉慶18) 年間,三次來台,三任臺灣知府,五次進入噶瑪蘭,積極規劃,終於使噶瑪蘭,納入大清帝國的版圖,其對宜蘭的貢獻遠超過吳沙。
【蛤仔難】是【噶瑪蘭Kavalan】的舊稱。蘭陽平原早先是原住民噶瑪蘭人的居住地,他們自稱為「Kavalan」其意即是「平原之人」(Kuvarawan) 的噶瑪蘭人。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漳州人林漢生率率眾進入蛤仔難拓墾,遭到原住民殺害,拓墾失敗。當時台灣東部乃未劃入大清帝國版圖之內,被稱為「後山」。
1806 (嘉慶11年),楊廷理第二次來台任職。1807 (嘉慶12年),適逢海賊朱濆入侵台灣,停泊【雞籠】(今日的基隆),南澳總兵王得祿得知,率水師急行,夜至雞籠, 大破朱濆。朱濆竄往【蛤仔難】,入據蘇澳,圖謀奪溪南土地,做為長期根據地。
1807 九月九日(嘉慶12年),楊廷理第一次前往蛤仔難。自【艋舺】(今日的萬華)出發,越過艱險的三貂嶺,經燦光寮,出澳底, 再越過嶐嶐嶺,進入噶瑪蘭。
當時的入蘭道路相當艱險,楊廷理路上作詩《九日錫口道中》其中便有附註:「由艋舺、錫口至哈仔難,中歷蛇仔形、三貂、嶐嶐三大嶺,過谿三十六里, 危險異常,生番出沒,人多畏之。」 其中以三貂嶺最為險峻,山陡路滑,無法乘轎,必須親自登爬。
1810 農曆 四月五日(嘉慶15年),楊廷理第二次前往蛤仔難。適逢閩浙總督方維甸來台巡視,楊廷理也來台查辦漳泉械鬥案。從艋舺出發,登三貂嶺時,楊廷理感慨賦詩:「可怪躋攀無腳力,重來絕頂汗如濡。」 此時的楊廷理已是六十四歲的老翁。
1811 農曆 元月十五日(嘉慶16年)元宵節前,楊廷理又陪著長官張志緒前往蘭地考察。這是他第三次入蘭。
1811 這一年的秋天,噶瑪蘭發生大水災,楊廷理又風塵僕僕的趕往勘災, 並著手噶瑪蘭城地興工事宜。這是楊廷理第四次入蘭。
1812 (嘉慶17年)初,朝廷終於核准,正式設立噶瑪蘭廳,隨後發佈首任噶瑪蘭廳通判(廳長)為翟淦。不料這時噶瑪蘭卻傳來「漢番」衝突的事件。朝廷不放心, 立即改派已準備前往福建建寧就任知府的楊廷理暫代噶瑪蘭通判。九月,楊廷理再次前噶瑪蘭,代理通判職務, 這是他第五次入蘭,也是最後的一次。
楊廷理第五次入蘭時,途中為噶瑪蘭成功設治,終於納入大清帝國的版圖,感到欣慰, 欣喜吟詩:「五入深山敢憚遙,開雲屢喜見三貂。」當時楊廷理並沒有把這些詩句刻在路旁的石頭上,因此,後人都只知道劉明燈的【虎字碑】。好在,歷史是活的,沒有任何事實會被淹沒的。
【淡蘭古道】就在這種背景之下產生,也因此【淡蘭古道北路】(官道)也稱「楊廷理古道」。

【草嶺古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原本是原住民為了前往宜蘭時所開闢的山路。嘉慶十七年(1812)噶瑪蘭正式設治,草嶺古道成為淡水廳、噶瑪蘭廳之間交通往來的官道。古道全長約8.5公里,橫跨新北市和宜蘭縣。登山口有2處,北側在貢寮鄉的遠望坑,南側在頭城鎮的大里(天公廟)。
  探尋古道是一種尋寶的遊戲,出發前的研究,搜集了很多資料,還是無法很清楚掌握「真正的歷史軌跡」,根據所讀到,盡我所能,在地圖上找出相關位置,剩下的就是當場在迷宮中破解,過程充滿了智慧的挑戰。但今天這種人潮,那還有尋寶的樂趣。朋友說,要走丟還很難。不時有「塞車」的現象,連西門町都沒有這麼壯觀的人潮。
圖像裡可能有6 個人、微笑的人、大家站著和戶外
人潮洶湧不輸西門町
我們本次從貢寮北側遠望坑出發,到跌死馬橋,過橋後,路面開始變陡,階梯也逐漸增多。沿階梯步行約六十分鐘,來到草嶺的高地,經過仙跡岩後,「雄鎮蠻煙」碑就在眼前。
圖像裡可能有4 個人、微笑的人、大家站著、戶外和大自然
「雄鎮蠻煙碑」為清朝同治六年(1867)鎮台總兵劉明燈所書。相傳當年劉明燈北巡噶瑪蘭, 於草嶺古道山腰,遇大霧瀰漫、難辨方向,聽說當地常起蠻煙 瘴霧,危害過往商旅,於是劉明燈就地題字勒碑,以鎮壓山魔。
從「雄鎮蠻煙」碑再往前走十五分鐘,樹林漸漸消失,主要植被由喬木類轉變成灌木,「虎字碑」躍於眼前。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微笑中、站立、山、戶外和大自然
「虎字碑」,亦為清同治六年(1867)鎮台總兵劉明燈所勒書,為罕見的草書立「虎」字,雄勁有力。 劉明燈行經草嶺山頂附近,為狂風所阻,於是乃取易經「風從虎、雲從龍」之意,揮毫書此立虎字, 命屬下勒刻於巨石上,以鎮風魔。
過了「虎字碑」,一眼望去,到處是半人高的芒草。倒是從埡口走到「灣坑頭山」這段沿著雪山稜線的上坡路非常美,視野不受遮蔽, 左手邊邊是浩瀚遼闊一望無際的海洋,右手邊是綿延起伏層巒疊嶂的壯麗山景。
圖像裡可能有山、天空、海洋、戶外和大自然
從埡口觀景亭上放眼望去,可以看見遠處的海岸線和宜蘭線鐵路,還能看見隔海相望的龜山島。過了埡口觀景亭,可折返福隆或走約一小時路程,到大里遊客服務中心, 或是往桃源谷的方向順道繞去「桃源谷」看芒海,這條步道稱為「灣坑步道」,至桃源谷約4.5公里, 途中2.2公里處就是灣坑頭山,灣坑頭山還是台灣小百岳,當然是順便撿回家。沿途都有360度環繞視野。
圖像裡可能有6 個人、微笑的人、大家站著、天空、雲和戶外
灣坑頭山 ,海拔616公尺,位於新北市貢寮區與宜蘭縣頭城鎮的交界,約在桃源谷與草嶺古道埡口中間點,山頂有二等三角點No.1181基石,視野極佳,沿著山稜而行,可俯瞰太平洋、眺望龜山島,景色優美,該山名列台灣小百岳No.082。
圖像裡可能有山、天空、海洋、戶外、大自然和水
桃源谷,昔名為綑牛仔山,也稱大牛埔,位於雪山山脈主脊北段的灣坑頭山 西稜和內寮山之間,以大片青翠如茵的草坡著稱,綿延達3公里長,風景十分迷人,峰頂最高點福德山,海拔554.7公尺,雙溪水源保護區界基石05號,位於中央,角落另立有山字水泥樁。
圖像裡可能有7 個人、大家站著、樹、植物、戶外和大自然

    今天的草嶺古道上大概有上萬人吧!如過江之鯽的人潮,破壞了思古幽情的氛圍。大里車站從入口走到月台的天橋都擠滿了前胸貼後背的人潮,不禁讓人擔心路橋會不會承受不了超重,斷了。能順利擠上火車都是奇蹟,很感謝車門剛好在我們面前停住。真的是奇蹟!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