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9日 星期二

「開山闢石碇路百餘里,自馬來通往宜蘭」之二:石碇烏塗窟越嶺大格門下灣潭

 文/傅子煜

自從開始探索劉銘傳在光緒十一年(1885)命劉朝祜率銘字營「開山闢石碇路百餘里,自馬來通往宜蘭」的這條路,我們一直在想,在張李成率領的文山堡土勇引路之下,劉朝祜銘字營在淡蘭山區行軍開路,最可能的就是循著泉州安溪人從文山堡向坪林尾及其他北勢溪上游聚落拓墾的路線,向噶瑪蘭行軍開路。百餘年之後,我們要如何找到這些聚落間連絡的舊路呢?

拜網路及中研院與台大等學術機構將許多清代官文書、日本領台初期總督府調查調查報告及地圖數位化之賜,讓我可以運用公務與家庭活動之間零碎的時間,搜尋爬梳相關文獻,比對日本領台初期繪製的地圖,逐漸歸納出幾條福建泉州安溪人,這個在淡蘭山區南部拓墾的主要族群向坪林尾移墾幾條可能的山徑。

我們首先留意到的是,安溪人溯景美溪(清代稱內湖溪)而上,翻越從石碇大崙(731公尺)蜿蜒至獵貍尖山(706公尺)、粗坑崙山(688公尺)到二格山(678公尺),這條分隔景美溪與北勢溪集水區稜線最低鞍「大格(隔)門」或「樹梅嶺」的路線。

參考清代陳培桂所編淡水廳志,以及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所藏「番仔契」的記載,安溪人可能在清乾隆及嘉慶年間陸續入墾景美溪中上游,陸續建立了萬順寮、深坑街、枋仔林、石碇街等聚落,並設隘防範泰雅族越過稜線來獵首;文獻中也提到,安溪人林先傳在道光八年(1828)率眾從水返腳(今汐止)越嶺進入深坑開墾,並設立了集順廟。安溪人在深坑石碇一帶立足後,距離坪林尾就只有一山之隔了。

進一步搜尋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所藏「番仔契」,道光年間,由許座、鄭才、王用、翁榮、許貴等人所組成『金永安』墾號,向秀朗社番業戶【韓和盛】承租坪林灣潭這一帶山林埔地,範圍涵蓋粗窟坑、柯仔崙、石空子、吊白瀨等地,到了同治2年(1863)開墾有成按股均分。這些移墾者並於同治四年(1865)創建『清雲殿』,祀奉五穀先帝和伏羲先帝。

坪林鄉志也提到,在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因坪林適宜種植山藍(大菁),吸引安溪人前來開墾,至咸豐年間(1851-1861),製藍產量達到鼎盛期。同治年間(1862-1874),樟樹的採伐與茶葉的種植逐漸興起,安溪人在坪林尾及灣潭莊所種農林產品要送到艋舺交易,在泰雅族的威脅以及北勢溪水路難以運輸的限制下,最可能的作法就是靠雙肩挑起農產品,用雙腳越過景美溪及北勢溪的分水崙下到石碇街,再到當時尚有航運之利的景美溪畔枋仔林託付船運。

這上面這兩個選項中,這條從石碇街越過大格門的路線在「淡水廳志」的「封域志」中所附「淡蘭擬闢便道議」有相當精準的描述:

「由淡赴蘭,率苦三貂險。遠有議新闢便道者,途僅百十里屬淡者八十里、屬蘭者三十里。林爽文亂時,當軸議防,以此為備道;請開未果。今存其議,以俟將來。

計自艋舺武營南門啟程……..;五里石碇仔街,凡石圳三處,宜鑿寬廣,便輿馬往來(一長約五丈許,二約長一丈五尺,寬均二尺);五里烏塗崛嶺腳,有內陂,水淺,宜石橋(約長五丈許,山路宜修);五里大隔門,全山路、宜修(山雖高數丈,幸袤平不陡);下嶺五里柯仔崙坑,一半山路,樹木陰翳,有兩坑,宜木橋二(約長二丈許);五里粗崛坑,路平多樹,亦有兩坑,宜木橋二(如前)…….,十七里噶瑪蘭三結街,大路平坦。

………此路開行(舊路仍不廢) ,亦利國便民之一端。留以告後之官斯土,有事會可乘者為之也(按此路曾會營查勘,亦有兩路、一較近而費多,一稍遠而費省;經費絀中止。)」

這段路從烏塗窟至大格門的部分,近年在新北市觀傳局、千里步道協會、中華山岳協會藍天隊、華梵大學以及許多在地耆老和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之下,把步道狀況維持得很好。今年七月間,我和山谷登山會的四十位伙伴循此而行,沿路探訪昔時石橋、石碑與土地公廟,走來就像重閱「淡蘭擬闢便道議」,親身驗證當年提議開路者調查的詳實,彷彿可以聽見安溪人在石碇街把大菁與茶菁賣了個好價錢,翻山回坪林尾時一路上爽朗的笑聲。越過大格門,我們沿著昔時保甲路下到水底寮,經過石空子下到灣潭,眼前是翡翠水庫的一泓碧綠,到底不同於百年前的安溪人眼中的曲流白瀨。



昔日石碑


七月間,山谷登山會大格門團體照

從大格門下到粗窟的另一段路,藍天隊江隊長2012年曾率山友探訪,今年四月我們山谷登山會的幾位伙伴也比對台灣總督府所繪製台灣堡圖 (1904) 、日本陸地測量部1/25000地形圖以及地籍圖,實際去勘查定線,整段路路基都算清楚,也保存了許多舊石階,還在大格門附近找到了一座過去未曾記錄的石屋,這個石屋會不會是日本據台初期為清剿陳秋菊等據守山區抗日武力所設的「大格門派出所」,還需要進ㄧ步考證。

四月比對台灣總督府所繪製台灣堡圖 (1904) 、日本陸地測量部1/25000地形圖以及地籍圖,實際勘查定線,許多舊石階仍被完整保留

四月探勘古徑發現許多舊石階仍被完整保留
大格門附近一座未曾記錄的石屋,這石屋會不會是日本據台初期為清剿陳秋菊等據守山區抗日武力所設的「大格門派出所」,尚待進一步考證。

淹沒於野草叢中的古厝遺跡

回頭來看光緒十一年劉朝祜銘字營「開山闢石碇路百餘里,自馬來通往宜蘭」的這條路,依據目前掌握的文獻資料,劉朝祜應該是從新店街沿著新店溪支流青潭溪入山,而不是沿著景美溪由石碇街入山,但毫無疑問的是,這從石碇街烏塗窟越嶺大格門下灣潭的路,安溪人開闢利用的時間比銘字營開路的時間更早,在台九線及106乙線等道路開通前,也一直還是聯絡北勢溪及景美溪安溪人聚落的重要道路,如果能把這條路當作為淡蘭古道南路的一部分重做修整,讓更多人可以走上這條今山古道,不也是一件美好的事?

如果能把這條路當作為淡蘭古道南路的一部分重做修整,讓更多人可以走上這條今山古道,不也是一件美好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