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圖之文字: Breeze 原圖: BB 構成: jj |
這樣的行程, 是醞釀於去年年中, 當時已預測這個冬春會特別特別缺水,加上六年前 2015/02 行走這段水路時的美好體驗, 就野人獻曝地提出了這個行程 ...
而後來的意外則可概分為 天時、地利、人和 三部分來說:
天時:
沒想到來了個 11 月的閃電颱風, 雖未登陸但外圍環流為台東灌入大量雨水;再加上這冬天東部東北部還雨量特豐, 這時的台東不但不是枯水期, 還可能是近幾年的一月, 溪谷水量最大的一年.
地利:
六年前的美好體驗是因為當時溪谷正處於異常的堆積期, 這些年來漸漸就「恢復正常」了,大崙溪的溪床被刷低了好幾公尺, 原本平舖的礫石被沖刷帶走, 原本被埋沒的岩石陣重新露出 ...
總之就是溪谷行進的難度變高很多, 就連下游接近新武橋, 在大崙溪西岸的臨溪便道也不臨溪了,便道跟溪床之間變成是三五公尺的落差、裸岩、以及後來長出的茅草雜木,當摸黑錯過了從溪床上去便道的小徑, 便意外地上演還要在暗黑茅草陣裡衝刺的苦兒努力記.
人和:
也沒想到後來會是十多人的隊伍, 還好隊伍裡有好幾位很可靠的伙伴.
小結由溫泉營地順流下到終點新武橋的水路, 可概分為 3 段溪程:
1) 營地 → 馬加里宛溪口: 路長約全程 1/4, 但難度最高, 多巨岩與深潭, 爬上爬下跟過涉都辛苦.
2) 馬加里宛溪口 → 拔六頭溪口: 路長約全程 1/4, 難度居中,
大致是小渡小繞, 慎選過涉點跟攀爬點應該都還好.
3) 拔六頭溪口 → 新武橋: 路長約全程 1/2, 但屬於堆積型溪谷, 不難走.
依個人的後見之明, 此行的隊伍結構, 行走這 3 段溪程的合理時間依序是 5hr、4hr、3hr (含休息、不摸黑) ,等於一早醒來就要繃緊神經, 押著隊伍出發以及行進才對.
但我們還是走完了,慶幸有著美好的天氣、美好的溪景、美好的同伴,良辰、美景、好伴, 為之記.
瑣記
2021/01/30 下往 L 溫泉
1100 從最後工寮旁出發起登. |
而在此之前的行跡地圖是長這樣的. (可點看大圖) |
1513 大致是下溪底前的最後小平台, 可俯看大崙溪溪床 (左、下) 以及支流 (右) .左邊離溪最近的兩座藍色帳棚, 是負責餐宿的協作幫我們搭好的. (攝於海拔約 610M 處)
|
1612 在營地整裝後又回到這裡, 先過溪回北岸, 再續往上游的主露頭而去. (原圖由 Thor 提供)
|
1714 回程出峽潭後左 (北) 岸的牛奶池. 這座溫暖的湯池, 該也是過半伙伴輕易就放棄通過峽潭的重要原因之一, 光在此坐臥就能讓人覺得幸福.
|
0949 行經南岸某個頗大的溫泉池. 其實一路順流而下也有不少地熱徵兆, 但規模不太夠的就直接略過了.
|
0957 承前圖, 等我走到這裡時, 圖中的兩人已過到北岸. (由左右 3 張相片拼成, 可點看大圖)
|
1250 就這麼一次的開繩過溪. 看那左端拉繩的聖閔、小寶學長, 中流砥柱的綠背包Thor、右端拉繩的大成, 在這趟行程都幫上了大忙. (畫面擷取自 BB 過溪後拍攝的影片, 加註文字摘自 Breeze 行後的小記)
1428 然後竟然還在這處卡關許久 |
承前圖, 爬上巨岩後, 再看到接下來的陡落, 就覺得還是原路退回較好. (原圖由 劉桑 提供) 且因為居高臨下, 回望也很容易就看到了可從下方繞過的路線. 只是個人在退回低處時不慎摔滑, 前額狠狠地敲了一下, 還好有被頭盔保護到. |
1500 在殿後也繞過巨岩之後的回拍. 這時隊伍已經大致分為 3 小組往外狂走, 希望能讓大家摸黑的時間減到最少. |
再從 拔六頭溪口 到 新武橋 之間的第 3 段溪程,
雖然溪床也是被刷深了好幾公尺, 卻幸好仍是堆積型的溪谷, 只要不太再爬岩石, 就是好走很多很多.
而路途長遠, 就算是行走狀況跟光線都很良好, 殿後組估計大概要走到近 3 小時吧, 半途摸黑再多算上 1 小時時間.
摸黑走這種寬溪床, 最大的挑戰應是一次又一次的過溪點選擇吧.
是在這裡過溪嗎? 這裡還不用過溪吧? 非過溪不可了但要怎走? 一次又一次的問號, 讓人不禁邊走邊想起前陣子看到的輕小說情節:
「穿越上千黑暗... 」、
「--不要捨棄『希望』... 」 (ㄟ... 有這麼嚴重嗎?)
尾聲
前方 3 人組約於 1850 抵新武橋,
中間 6 人組約於 2000 抵新武橋,
殿後 2 人組摸黑的路程最長, 約於 2055 抵新武橋.
夜渡大崙溪. (原圖由中間 6 人組的大成提供)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